近日,《教育信息报》、《温州晚报》等媒体相继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校教师、省科技特派员、优秀共产党员邵志鹏博士的先进事迹。
你化作了绵绵山脉
33岁的你,带着满腹才华和满腔热情,主动请缨来到了素昧平生的泰顺。正当你施展科技扶贫抱负的时候,一场突来的灾祸,夺去了你年轻的生命。泰顺乡亲们相信,你一定是化作了绵绵的山脉。
记者这几天走访当地干部群众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一个个你为了让当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兢兢业业、不辱使命的感人故事。来到你工作过的地方,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你留下的足音和身影,感受到你的光和热。
“我是来泰顺打工的!”
对刚度过32岁生日的邵志鹏来说,2003年12月31日不仅是该年度的最后一天,也是他短暂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那一天,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他,早早来到司前粮食管理所内一个被闲置的仓库里。司前是泰顺县所辖的一个镇,距邵志鹏挂职的黄桥乡仅有18公里的路程。陪同他一块去的还有司前粮管所所长翁仕明。
作为下派干部、年轻的博士生,泰顺给他的向往不仅仅是美丽的廊桥,更多的是脱贫致富的憧憬。
邵志鹏想搞一个竹笋加工厂,以解决当地农民竹笋附加值不高和销售难的问题,但一直苦于没有场地和资金。几个月前,他联系到了有创办竹笋加工厂意向的司前镇新北村居委会主任王尤鹏和司前镇供销社主任陈宪利。通过陈宪利,邵志鹏又认识了翁仕明。
四个人对竹笋加工的想法一拍即合。经协商,邵志鹏免费提供产品开发和技术指导,其他三人负责资金和场地。于是,有着154万公斤稻谷容量的司前粮管所仓库就成了进行竹笋加工的理想场地。2003年12月,邵志鹏已将竹笋加工的产品配方研究完毕,购买机器等事宜也联系妥当。他甚至还专门为如何在厂房内安装机器画了一张内容详细的图纸。12月31日,按事先约定,四人要到离司前镇有40多公里路程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当日早上,邵志鹏因要补充、核实图纸上的数据,来到司前粮管所仓库进行测量,一直忙到中午。下午1时,四人吃完午饭离开司前奔赴景宁。
但这一去,邵志鹏就再也没能回来。
当大家欢欢喜喜地迎来新一年的时候,这位年轻有为的博士却永远不能跨越未来。
美丽的廊桥,留下他美丽的梦想。8个月前,身为浙江省林学院教师的邵志鹏博士作为首批省科技特派员到泰顺县黄桥乡挂职,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虽然是省科技特派员,但邵志鹏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此,黄桥乡的干部群众深有感触。
刚来那会儿,有人还不认识他,见他学识渊博,就向乡里的干部打听他是谁。邵志鹏连忙接过话茬说:“我是来泰顺打工的。”后来,乡里干部才得知,他是怕强调自己是省科技特派员会跟当地的群众有距离感。
在黄桥乡流传着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邵志鹏坐车从黄桥到司前去,恰巧跟一位认识他的村民在同一辆车上。村民见他站着比较累,就起身给他让座。邵志鹏却死活不肯,说:“我比你年轻,站一会儿没关系!”村民听后特别感动。
黄桥乡党委书记毛少甫说:“邵博士在这里一点都不搞特殊,生活也比较朴素。”
蹲点期间,邵志鹏跟黄桥乡里的干部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在乡政府的四楼,有一间专门为他安排的卧室,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设施简陋,他却毫无怨言。
黄桥乡里的干部告诉记者,虽然邵志鹏不怎么爱说话,但有时也跟大家开开玩笑,活跃一下气氛。他很少拍照,偶尔拍一次,都是把大家叫去一块合影,很少单独留影。
每天早上洗刷完毕,邵志鹏还跟乡里两位干部一块跑步,锻炼身体。“我是来泰顺打工的。”邵志鹏经常这样说。
“只要能帮农民脱贫致富,我就算没白来。”
黄桥乡位于泰顺县西北部,盛产毛竹,现有竹林1.8万亩,是全县笋竹主要产区之一。但由于缺乏加工技术和产品销售渠道,丰富的笋竹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
黄桥乡乡长林美珠说:“2002年,黄桥乡人均年收入为2100多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去年比前年同比增长仅6%。”黄桥乡因此也被列为全省“百乡扶贫”乡镇。
偏僻贫瘠的山村最渴望的是科技和人才!
邵志鹏一到黄桥乡,就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大家知道,有了邵博士这个“活财神”,以后发家致富的好点子就多了。
泰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黄桥乡前党委书记齐圣阳说:“邵博士话不多,但做事很认真,所以刚接触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可靠务实的人。”
初到黄桥,邵志鹏就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4月10日,邵志鹏来到园桥村与村里的干部群众座谈。刚到村里,他就被村民团团包围。有的村民问如何养鱼,有的村民问大棚蔬菜如何栽培,但问得最多的还是有关竹笋加工方面的问题。邵志鹏都不厌其烦地一一予以解答。由于邵志鹏最擅长的是竹笋加工,有村民就亲切地称他是“笋博士”。竹农们看他回答起问题如数家珍,打心眼里佩服他,说:“有了‘笋博士’,以后就不怕碰到科技难题了!”
当时,乡里的干部劝他先休息两天再开展工作,邵志鹏说:“我要首先了解贫困山区的农民想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帮他们尽快脱贫。只要能帮农民脱贫致富,我就算没有白来!”
在联盟村,邵志鹏参观了生产烂笋糖的雾之恋食品加工厂。他对工厂的负责人叶尚富说,笋加工要符合生态要求,高定位、标准化生产才能打开市场。他还建议将烂笋糖推向超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叶尚富茅塞顿开。
短短几天,邵志鹏几乎走遍了黄桥乡40.86平方公里的土地,黄桥乡所辖的联盟村、园桥村、参展村和新增村都出现过他忙碌的身影。
除了黄桥,他还经常到邻近的司前镇。泰顺县科技局局长林得意说,邵志鹏虽然被下派到黄桥乡,但他认为自己对全县的脱贫致富责无旁贷,所以他的活动范围远远不止在黄桥乡的区域范围内。司前镇就是他去的比较多的一个乡镇。
据了解,泰顺境内80%的竹子都分布在以司前镇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内。如果在司前将竹笋加工搞成功,就能带动一大片的经济发展。换句话说,搞好了司前,黄桥也能受益。
就这样,邵志鹏也成了司前的常客。下乡挂职,邵志鹏想的就是扎扎实实地干几件实事。
从2003年4月8日到12月31日,在挂职不到9个月里,邵志鹏在黄桥和司前主要搞了三个当地群众至今念念不忘的项目。
一个是解决了淡水鱼的捕捞难题———2003年4月10日,邵志鹏在园桥村跟村民座谈期间,他了解到村里一个属于集体经济项目———三插溪淡水养殖场,由于缺乏捕捞技术和汛期泄洪防鱼冲走方面的技术,影响了经济效益,村里的干部群众只能望“鱼”兴叹。
由于淡水养殖不是邵志鹏的专业,他不好当场给村民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他却把村民的困难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园桥村党支部书记叶应东说,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邵志鹏通过网上查询、翻阅资料、电话咨询等手段寻找解决办法,他还顶着烈日实地进行勘察,有时别人都吃过晚饭了,他却还在水库边继续钻研。他还与下派到泰顺的其他12位省科技特派员联系,交流经验,互通信息,邀请他们来黄桥讲课。后来,这个难题终于顺利解决。
另一个就是带领农民推广种植甜玉米———
由于邵志鹏在挂职期间,还担任着学校里的科研任务,是学校食品科学和工程学科负责人,这就有许多优势可用。
邵志鹏发现,黄桥乡比较适合种植甜玉米,他立刻带领村民推广种植。回到学校后,他又和青年教师以及学生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开展甜玉米深加工、无菌包装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邵志鹏本来打算过了年再让农民继续种植甜玉米,只可惜一切都因这场飞来的横祸而化为泡影。
再一个项目就是前面提到的竹笋加工,这也是邵志鹏到泰顺以来搞的最大的一个项目。
本来这个项目也将会成功的。不料天妒英才,难遂人愿。
“把学的东西用出来,帮农民脱贫”
对黄桥的情况熟悉后,邵志鹏就来回奔走于泰顺和浙江林学院之间,一边搞项目,一边搞科研。
邵志鹏读的是浙江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搞科研,出成果,是他的强项。2002年7月,他和他的导师苗香雯合著的《不同草类栽培系统净化水产养殖废水适应性和效果研究》、《多草稻牧草轮种轮收净化富营养废水的研究》两篇论文,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性学术年会上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苗香雯说,这已向国家农业部申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论文,是邵志鹏做了三年试验的结果。2002年毕业后,他来到浙江林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负责人,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食品学科在该校还是一个新建学科和专业,他深知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在他的带领下,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使“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100多万元的果蔬加工、焙烤实验室建设,以及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等实验室的设备采购。同事们说,在实验室的建设中,从实验计划、设备采购一直到安装、调试、验收,他都直接参与,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
然而,邵志鹏不仅在搞理论研究,而是经常与食品企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食品加工工艺、保存等方面的难题。2003年4月,省委省政府向欠发达乡镇下派一批省科技扶贫特派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邵志鹏的未婚妻小陆说,邵志鹏当了特派科技员以后,他不是在泰顺,就是呆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搞科研、查资料。
去年“非典”期间,他被“扣”在学校里,他也利用这个时间抓紧搞科研。“非典”一过,他立即奔赴泰顺。他对小陆说,泰顺的农村真的不够发达,要把自己学的东西用出来,帮农民尽快脱贫。
小陆回忆说,每次从泰顺回来,他总会带回一些问题,然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做实验一做就是到晚上十一二点,有时上网查资料做笔记,或泡在图书馆,也是废寝忘食。
在农村碰到的一些技术问题,如果不是他专业范畴之内的,比如工厂的设计等,他回到学校便会向其他的行家请教,下次回到乡里后给农民一个答案。
盛产竹笋是黄桥和司前最大的资源,也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真正的希望所在。如何发挥优势,充分利用资源成为邵志鹏考虑最多的问题。因为他知道,如果能把竹笋加工项目搞成功,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搞竹笋加工,邵志鹏踌躇满志。为此,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对邵志鹏来说,搞竹笋加工,困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缺少资金。因为在他回学校里搞科研时,已经与学校里的其他教师一起开发出了罐头笋、无菌包装多味笋等系列产品,只要资金和设备到位,在来年竹笋丰收时,就能立刻进行生产加工。2003年7月,泰顺县召开全县科技特派员座谈会。座谈会上,邵志鹏就向县科技局局长林得意提出,他有一个竹笋加工项目,可行性很强,但需要50万元的资金,问县里能不能帮助解决。但由于县财政支出困难,林得意局长表示爱莫能助。
过后,邵志鹏又与泰顺农产品龙头企业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联系合作事宜,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成功。
后来,邵志鹏了解到司前镇供销社主任陈宪利有创办竹笋加工厂的意图,就跟他联系。
“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2003年12月28日,浙江林学院的领导曾到黄桥考察,邵志鹏向他们介绍了黄桥竹笋加工的情况。学院领导走后,邵志鹏留在司前,继续与陈宪利等人筹备加工厂。12月31日,邵志鹏等四人从景宁考察完已是晚上9时20分。当车行驶至景宁马头岭隧道出口时,车子急速撞向停靠在路旁的一辆大货车。
事故发生后,路过的行人奋起相助,立即将四人送到景宁县人民医院抢救。坐在车子副驾驶座上的邵志鹏和后坐左侧的王尤鹏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司机陈宪利受重伤,翁仕明也受了轻伤。
当天晚上10时30分许,黄桥乡党委、政府接到景宁县交警部门的通知后,立即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泰顺县委书记周维亮于当晚11时组织县委组织部、县交警队、县科技局负责人赴景宁处理有关事宜,并及时与浙江省林学院及邵志鹏的家属联系,又上报到温州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指示泰顺县委县政府尽快妥善处理这起事故。
今年元旦,泰顺县委副书记夏志笔等县领导前往景宁,协调处理邵志鹏同志的善后工作。市委组织部、浙江省林学院、市科技局有关领导及邵志鹏同志的未婚妻、妹妹先后赶到景宁。1月2日,泰顺县委书记周维亮再次前往景宁处理善后工作。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有关领导,邵志鹏同志的父母、弟弟和同学陆续赶到景宁。1月3日上午10时30分许,经征求邵志鹏同志家属意见并取得同意后,对邵志鹏同志的遗体进行火化。11时许,骨灰由邵志鹏同志的家属带回临安。70岁高龄的导师苗香雯惊闻噩耗后,泣不成声:“我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而他又是优秀学生中最突出的一个。这么好的一个学生,这么刻苦的一个学生,这么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书记胡建平说:“小邵这人非常憨厚,言语也不多。其实,那时学校要安排科技特派员时,并没考虑他,由于一名同事有事,学校征求他的意见,他就非常愉快地答应了。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个很让人托付得起的人。”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何况这是生离死别啊。小陆说,因为他们本打算春节期间回湖北老家摆喜酒完婚,妹妹早就想好了为哥哥点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因为哥哥心地善良,最希望好人平安。
邵志鹏60多岁的父母更是伤心欲绝,他的父亲说:“志鹏可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是这个家的希望啊!”青山默哀,绿水悲泣。邵志鹏,你虽然走了,但你的理想、你的情怀,将永远与泰顺的山山水水同在!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邵志鹏
邵志鹏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难以磨灭,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学生、好兄长、好同事、好老师。
好学生
读书对邵博来说,从来就是一件既奢侈又艰辛的事。长在贫困山区的他,学费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而这也为他从小养就外表温和内心坚强的性格奠定了基础。邵志鹏中考与高考都不顺利。中考时,因为交不足学费,学校不让他考,此事使他受到很大的打击。后来,他千方百计筹足学费并顺利通过中考后,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导致高考期间体力不支,第一次参加高考也以失败而告终。同学们说,他常常为了省钱买书,不吃学校食堂的饭,而以家里带来的麦粉冲水充饥。高考失利后,他咬紧牙关,白天干农活,晚上埋头苦读,认真准备第二次考试。
此后,邵志鹏考上大学,并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老师和同学们看来,为人踏实、诚恳的他无论就个人品德还是学业成绩来说,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好学生。据他的同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他还处处替别人着想,急人所急。每年有新的师弟师妹进校,每次都是他亲自负责接待,帮助他们安排生活起居,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在做学问方面,他更是出了名的一丝不苟。有一次他在报纸看到有关太湖和西湖被污染的报道,他觉得其中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有些失实,就抽空跑到两地采水样回来研究和比对。他于近期发表的两篇有关净化养殖水的学术论文,在去年美国召开的国际水产养殖工程年会和农业工程年会上受到一致好评,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重视。为了让自己的普通话说得更标准,他还每天坚持看20页新华字典,每晚临睡前念一篇新闻报道让同学帮他纠正。
好兄长
邵志鹏还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作为家里的长子,他时刻想着如何减轻家里的负担,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回报全家。
小时候,家里穷,交不起学费,他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从不向家里吭声。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报到时学费还差了几十元,四处酬借不到,他瞒着父母半工半读了一学期,自己将学费补齐。读博期间,有一年暑假,他随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百支博士团到陕西童川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里博士团集体去华山玩,惟独他没有成行,因为那时正逢农忙,因家里的老父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他要赶回老家替父亲干农活。
邵博还是弟妹眼里的好兄长。因为经济困难,家里负担不起三人的学费,最后弟妹一致决定让哥哥念书,两人外出打工支持他完成所有学业。对此邵志鹏一直都难以释怀。他曾对弟弟说“没有你们,我的书也读不成,你们为我而辍学,这是我欠你们的,我一定要让全家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2002年他研究生刚毕业来浙江林学院工作,尽管收入微薄,还把妹妹一家接来一起生活。平时他经常与在外地打工的弟弟互通信息,叮嘱他要不断学习新东西,充实自己,不要被社会淘汰,做人要诚恳踏实。在他心里,一直勾画着一份美好的家庭蓝图,等生活再安定一点,经济再宽裕一点,他要把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老母亲和风湿重的老父亲都接过来,让父母享享清福。
他常说他之所以选择食品工程这个专业,除了对专业的热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己自己从小生活困难,没吃上什么好东西,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改造,把食品加工的更好一点,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缩小差距,更丰富人民的生活。
好同事
邵志鹏担任浙江林学院食品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以来,对这门学科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在他的设想里,要把学科队伍发展壮大起来,首先要把现有的学科建设好。为此他经常跑外地考察取经,并为学科引进人才把关。为了尽快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他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同事出科研成果,协助他们发表论文。作为学科带头人,有关学科建设的所有事务,他都力求做到事物巨细亲力亲为。在学校教研办公室的墙上至今还挂着他亲手设计的值班人员表和坐班签到表;每学期开学为落实教学任务,他总是不厌其烦,找每个教师征求意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如果他要离校一段时间,总要提前布置好学科下一步具体工作任务,并分门别类地写在小纸条上,放在系里最显眼的地方,提醒大家完成。
对于刚分配入校的年轻教师来说,邵志鹏的热情也他们深受感动。平时只要有空,他就会找到那些新来的教师,和他们一起备课,给他们提建议,交流谈心。提醒他们多出科研成果,多发科研论文。 “教师要站稳讲台,就要将学生教好,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学到东西,学有所值。”“学科能否上去,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是支柱”,这是邵老师时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
在承担学科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期间,为了买回最先进的设备,邵志鹏带领同事们四处咨询,查规格型号、图片。设备安装后,他又亲自带领全学科教师一遍遍学习操作,等大家都熟悉了使用方法才让厂里的技术人员走。系里的所有设备成了他的“宝贝”。有一次,学科组购买了研制果汁用的锅炉,买来后,由于实验室用房改建尚未完工,就暂时放在了外面,他怕日晒雨淋使设备受损,自己掏钱买布把设备盖起来。
好老师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他想尽办法提高实验室的设备,并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调动学生积极性,他说:“学生既然来到我们学科,我们就有义务提供最好的仪器、实验条件。”“实验条件好起来,学生兴趣提高了,就不再会对专业不感兴趣、不想学了,知道该学什么、做什么、怎样发展了。”
邵志鹏还担任食品2002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其工作能力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在他的精心指导下,2003年浙江林学院全院学生申报的科研课题中,就他们食品专业的这两个班的学生课题最多,可惜他已经看不到了。
学生们深情地回忆起与邵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名学生说:邵老师自始自终都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大一的时候,我因考研的事向他咨询,其实我也是随口说说,没过多久我也忘了,想不到几天后的晚上,邵老师竟给我带来了厚厚的一叠资料,全是他抽空上网筛选后下载的,他让我看完后给其他同学看一下,他希望同学们有考研的决心。我很尴尬,邵老师如此在乎我们的前途,我自己却没有。几天后,我再一次为毕业出路问题询问邵老师,他又为我列出了他所了解的食品学科的名牌企业。两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细心和耐心。大二上学期,我提出想跟邵老师做实验,他很高兴,向我详细介绍了食品实验室的现有仪器,并让我回去动员班级其他同学也尽早投入实验室的工作。最后一次见到邵老师,是在系里新购了一台食品分析仪器的那天,邵老师一反稳重的常态,他在仪器前兴奋地走过来走过去,给我介绍仪器的各种功能。我被他的激情感染着,看着邵老师,想象着他十几天来奔波于各仪器厂家的身影,心里感到这是一位多么好的导师啊!
邵志鹏家人如是说
邵志鹏弟弟的岳父:
总体来说他这个人在村里很受人欢迎,短短的一生是不骄不躁的,连一个小孩也没有得罪,象农民一样,没有一点大学生的架子,总是以普通老百姓的心态出现在我们当中。都说他是一个好孩子,出现这样的事实在是太可惜了。
邵志鹏所在村的村长:
对于邵志鹏家里我们是蛮清楚的,我们也是看着他长大的。他一直在读书,一直是在贫困中读过来的,他的家里是非常困难的,他家现在的房子是95年在没法住的情况下盖起来的,到现在还是这么一个样子,也没有装修过。他母亲身体不太好,弟媳又才生小孩,所以家里的开支也较大。其实他家里现在主要是靠他来资助,他是他家里的一棵经济依靠的大树。
邵志鹏所在村的会计:
我们这个村在汪岗镇是最大的,2300多人,16个组,象邵志鹏这样的人才在这里是数不出几个来的,邵志鹏在这方面确实是努了力,为家里争了光,也为我们村里争了光。他在考上大学以后,利用为村里修广播这个业余时间复习考研,在读书这方面他确实是努了力,但他的家里为了他读书也把全部经济投入到了他身上了。作为我们村里来说,象这样一个家庭培养这样一个人才那是实在不容易的,说百里挑一,那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他不仅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也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有了他这个家才有了更大的希望。这个家里好,也是我们村里好。一个家里父母能象邵志鹏这样的父母,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搞智力投资,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国家、社会培养一个有用人才,通过邵志鹏的努力也基本上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但他因公殉职作为学校和我们这是意想不到的,也是非常痛心的。
村民陈某:
他最大的优点是道德品质高尚,永远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不管是小学还是大学,每次农忙时,脏活、累活他都会抢着干。他这样的思想品质在我们农村实在是难得的。从他的家境来说,他是一个在贫困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小孩,他虽是一个高科技人才,搞科研的,但本质上他更象一个农民,我们群众对他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邵志鹏的堂弟:
他从小学习很刻苦用功,话不多,但挺讨人喜欢的。他在家里啥事都干,特别是前年有一件事感受特深,他工作回家后到他舅舅家去还帮他舅舅挑大粪,那时他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说实话象他这样一个有文化的人还去干那种事情,那是挺不简单的,因为我现在在外打工回家就不干那种活了。他在家里也经常帮他父母挑大粪。所以说,他出去后,他还是没有把农村人的那种本质丢掉。
邵志鹏小时候的同龄同学:
志鹏学习刻苦,但家里比较穷。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欠6元学费,学校要他回家拿学费,但他没向家里要,而是站在教室的窗外听了一个礼拜的课。他上学时生活非常节俭,经常是二两稀饭或一个馒头就是一顿。上大学那年是一个人拿了一只装化肥的袋子装了几件衣服一个人去的,大学期间主要是靠勤工俭学、贷款等形式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后回家自学考研,白天放牛时,一边把牛绳系自身上放牛,一边看书。晚上就在村里的配电所里看书(因家里正在盖房子)。大学毕业回家后,还经常帮村里的人干插秧、挑谷等农活。
邵志鹏高中班主任:
对他的模样现在还记忆尤深,因为他个子矮小,性格又内向,但学习非常刻苦用功,人际关系好,家里虽贫困,但他从不讲个人得失,分配他什么任务他从不讲什么,特别是在座位安排、劳动卫生等方面,他能做到顾全大局。高一、高二当过数学课代表,也是学校里的三好学生。家里困难,从他的吃、穿、用等方面完全能看得出,总能保持农民朴素本色。从他个人外貌来看,一点也不象做大事的人,但小事、实事他总是愿意做,而且也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