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校园建设的亮丽名片 高教发展的典型缩影-尊龙凯时app

 《浙江日报》:校园建设的亮丽名片 高教发展的典型缩影-尊龙凯时app

媒体农林

  • 校内新闻热线:9291819
《浙江日报》:校园建设的亮丽名片 高教发展的典型缩影
【发布日期: 2004-06-17】 【来源: 】 【作者:】 【编辑:none】 【点击量:】

“过去的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在浙江林学院发展史乃至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浙江林学院,已经成为全省高校校园建设新面貌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全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

——引自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侯靖方在浙江林学院党代会上的讲话。

校园建设的亮丽名片 高教发展的典型缩影

浙江林学院

跨越发展谱新篇

创建于1958年的浙江林学院,数十年来为浙江省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与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规模小、学科单一,学校发展比较缓慢,生存压力始终影随。进入世纪之交,特别是第三次全教会后,教育领域改革深入,高教发展势头迅猛,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浙江林学院把握先机,锐意进取,通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大胆改革,制定了十年改革与发展纲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经过五年努力,浙江林学院发生巨大变化,校区面积由原来不足200亩扩大到2350亩,全日制在校生由1000多人增加到10000余名,增长了近10倍;本科专业数由4个增长为32个,涉及经、法、文、管、理、工、农、医等八大学科门类,实现了从以林为主向以林为特色、从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院校的两大转变;硕士学位授予权申报成功,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日趋广泛,招生就业形势看好,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古树鸟鸣伴书声

两个校区,总面积2350余亩;东湖校区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集教学、科研、景观、旅游多项功能;衣锦校区古木参天、文化底蕴浓厚,有“花园式校园”美誉。

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浙江林学院坐落于杭州西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临安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

校园环境

学校拥有衣锦和东湖两个校区,环境俱佳,各有特色。衣锦校区位于市区,古朴典雅,闹中取静。踏进校门,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彰显出学校46年的办学历史。这里古木参天,绿草如茵,古塔相望,陵园相依,加上大门左右两幢古色古香的建筑,一股浓厚的吴越文化底蕴洋溢在整个校园。衣锦校区是省级文明校园,有“花园式校园”的美誉。

东湖校区位于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内,距衣锦校区1.2公里,占地2030余亩,这里天阔云高,大气恢宏;依山傍水,自然天成。走进校园,只见湖光山色,绿荫流翠,鸟语花香,令人心醉。

浙江林学院在建设东湖校区时,始终把营造优良育人环境摆在首位,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规划与建设,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以教学、科技示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集教学、科研、景观、旅游于一体,具有全国高校一流环境的生态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绿色校园。

学校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从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着眼,将校园同时建设成为植物园,形成“两园合一”的鲜明特色。如今,园林专业的学生作画、摄影专业的学生采风、农林类学生辨认植物,工科类学生测量实习等等,都可以不出校门完成;校园内的花草野鸟、名木修竹更是成为文科学生的灵感源泉。良好的教学实习环境吸引了大批外校学生,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在考察了众多高校后最终选择东湖校区,作为该院道路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基地。新校区还成为新兴旅游景点,仅今年春假期间,就有千余名上海、杭州等地的中小学生和游客经由旅行社组织来校参观,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学到了不少植物知识。校园内的2000余种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基地、相邻的5000亩山林以及规划建造的植物博物馆等,形成一个巨大的植物基因库,将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吸引了著名品牌节目走进校园。2003年9、10月间,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和浙江卫视“十月的阳光”相继选择在东湖校区演出,校园文化的品味得到提升。

办学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现有校舍总面积43万平方米,生均47平方米;拥有多幢现代化的公共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各学院有相对独立的教学楼;教室资源充裕,其中多媒体、多功能教室70多个。拥有设施先进、服务周到的数字化图书馆,总面积28558平方米,其中东湖馆21550平方米,除馆藏文献外,还有52万册电子图书和1万多种国内外电子期刊可供校园网上查阅。兴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80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2002和2003年分别投入1600万元和2000多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今年预算投入3000万元。已建和在建学生活动中心达16000平方米;学生生活和活动设施一应俱全。

——以人为本求质量

200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65%,连续三年列浙江省非师范类普通高校前三位;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单位层次稳步提高。

浙江林学院始终把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作为首要责任,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狠抓教育质量,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围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优先保证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同时更新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风教风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确保了扩招形势下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在2003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良好评价。

师资队伍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保证。学校实施“移大树、造森林、引候鸟”等举措,加快提升师资总体水平。先后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案及引进教授、博士、硕士制度,采取“共享院士”、“特聘教授”等形式,吸引国内外拔尖人才来校工作。现有教职工900余人,其中院士3人,浙江省政府特聘教授1人,600多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近200人,24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该校已基本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学缘及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团结协作精神极强,学术思想活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资队伍。

教学改革

为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校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扩大选修课程比例使之达到30%以上,并逐步实施有条件选课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四年制本科生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可达8年,本科专业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同时取消留降级制度,采用重修制,配套实施免修制度、免听课制度;实行学生转专业制度,允许转专业的比例最大可达20%,尽可能满足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材施教,实行英语分级教学,对学有余力的本科专业学生,实行主修与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并行修读和开放式贯通培养;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学会学习》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与学习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置学生创新学分,鼓励学生从事学科竞赛、科研创新活动、各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工作。

素质拓展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浙江林学院在确保主渠道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46年办学历程形成的浓厚校园文化积淀为依托,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拓展学生素质,提升学生综合实力。

学校专门成立学生素质拓展中心,通过40多个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形成学术科技、理论学习、社会服务、兴趣爱好等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的学生社团新格局,成为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

学校设有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鼓励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每年拨出不少于1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由学生自主申报立项的200多项创新课题的研究。学校开设了高级程序员、行政秘书、助理商务师、营销员等资格证书培训班,开展驾照、教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许多学生毕业时持有多项证书。学生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连获佳绩,多次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

——名师领衔显优势

今年本科招生4120名;园林、农林经济管理和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列入第一批录取;城市管理、交通运输为本省首设本科专业;优秀学生享有出国深造机会。

学科专业

浙江林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注重办学特色,巩固优势学科,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制定了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学科制改革和院系、学科的优化整合,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初步形成了拥有33个学科、8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含扶植)5个,拥有“现代森林培育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呈现出既保持学科特色与优势,又有众多学科支撑的良好局面。

森林培育、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业经济管理、森林保护学等学科建成硕士点,10个学科被列为今年申报硕士点。

学校还聘请邵华泽等数十位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或兼职教授,使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与学校规模发展齐头并进,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升,吸引众多学子报考浙江林学院,招生形势看好,生源质量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已接近100%。今年该校面向全国18个省份招考本科生4120名,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为首次招生。

科学研究

浙江林学院重视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以29个研究所为依托,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体制和科研队伍不断优化,科研项目与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14项,国际资助项目5项,较高层次的项目达到了一定规模;科研经费比前三年增长了20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6部;获国家级成果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22项,国家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年荣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现已被美国csa和《化学文摘》、英国《cabi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等世界性重要检索期刊和信息系统收录。

科技服务

近年来,浙江林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组织专家分赴福建、江西、湖南、安徽等11个省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先后与浙江省40多个县市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共完成开发项目120多项,直接经济效益20余亿元,为浙江省连续5年林业总产值获全国第一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校组织的“院士行”、 “绿色浙江”大型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推进“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林学院院长张齐生领衔攻关的纳米改性竹炭应用合作项目取得成功,相关技术为国际首创;林学院的“科技竹”已在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重点竹产区“植根结果”,小竹子成就了大产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使当地竹业产值翻番,累计增效4个多亿元;该校教师主持的国家星火项目“环保型薄木胶合板工艺技术产业化开发”,仅2002年就创产值10亿多元。此外,该校教授、专家还在胶合板生产、经济林种植、野生蔬果保鲜、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推广,仅去年摄制并在浙江电视台播出的科教专题片就有7部,其中“竹炭竹醋液生产技术”成为浙江省唯一被选送参加第九届“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评选的农业科普类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国际交流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浙江林学院实行“搭快车”策略,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方式,与国际著名大学及专家学者“攀亲联姻”,加强合作交流,联手培养人才,闯出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化教育新路子。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校际关系,进行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每年选派教师、学者出国考察、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及进修学习,同时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及开展合作研究,并常年聘请20余名外国文教专家驻校任教。

开拓创新再跨越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浙江省实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新形势,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清醒认识,浙江林学院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适时制定了《浙江林学院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学校建设成为以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以及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在最近召开的浙江林学院党代会上,党委书记陈敬佑教授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构想:确立“一个提升、两个强化”的办学思路,即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强化本科教育,强化办学特色;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分2008年、2013年和2020年三个阶段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

目前,具有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精神的浙林人,正以昂扬的姿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浙江日报》 6月17日 12版 整版

尊龙凯时app copyright©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zafu.edu.cn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311300 电话:0571- 6373270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