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和谐世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全方位外交空前活跃。元首外交、峰会外交、多边外交、海外援侨、公共外交等大国外交亮点频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8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宴会,欢迎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各国各地区贵宾。这是胡锦涛主席和夫人刘永清同贵宾们共同步入宴会大厅。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与世界的交往。进入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全方位外交空前活跃。元首外交、峰会外交、多边外交、公共外交等大国外交亮点频现,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3月4日,北京南苑机场,41岁的中国水电二局工人冯克荣一下飞机,就激动地跪吻祖国土地。2011年2月28日下午,经中央军委批准,空军4架伊尔76型运输机从乌鲁木齐机场飞赴利比亚,执行撤离中国在利比亚人员任务。这是中国空军首次派运输机赴海外执行撤离中国人员回国任务。3月4日,4架飞机先后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机上搭乘的287名在利比亚的同胞回到了祖国怀抱。随着利比亚局势持续恶化,各国都将撤离本国人员提上议事日程。但唯独中国自始至终由政府主导,以举国之力倾情救援,从国家领导人关注,国务院成立应急指挥部统筹协调,到派出前方工作组,驻外使馆联动,军民协作,都是国际上的创新之举。
2007年2月18日,美国nba全明星赛赛前训练场上,入选西部明星队的姚明亮相。姚明作为球星在nba的赛场上展示着来自东方的魅力。姚明,不单单是一位篮球运动员,他在慈善、公益、中美文化交流等方面让世人印象深刻,俨然成为了“中国名片”、“全球偶像”。
两岸携手,共谋福祉
2005年4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应邀前来访问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微笑着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一握手,跨过了台湾海峡、穿越了60年风雨,掀开了两岸关系的崭新一页。胡锦涛总书记与连战主席的会谈以及两党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奠定了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开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七年来,两岸双方基于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认知,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追求双赢,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通过两党、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台海局势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及海空直航得以实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签署,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11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超过125万人次,开拓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为两岸同胞带来福祉。
2005年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并于29日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为两岸关系发展开辟了新的篇章,给两岸关系的改善注入了春天的气息。之后两党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宣布将“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
2007年12月26日,河南郑州一展会上展示的台湾水果。农业是海峡两岸最具合作潜力的领域之一。自2005年大陆出台一系列惠台农业政策以来,台湾优质农产品已经逐步得到大陆消费者的认可。台湾有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外向型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持续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可以促进两岸调整农业结构,最终形成互惠互利、互补双赢的局面。
2011年2月2日,北京,2011年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举行。台湾著名艺人周杰伦、林志玲带来歌曲《兰亭序》。随着两岸交往的加深,两岸之间的演艺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目前,越来越多的台湾演艺界人士来大陆发展事业。
2012年4月28日,“广州赴台个人游首发启动仪式”在以太广场举行,首发当日共有58名游客启程飞赴宝岛台湾。2011年6月28日,台湾启动北京、上海、厦门首批三个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2012年3月1日台湾自由行开放城市增至9个,增加了天津、重庆、南京、广州、杭州和成都。据相关部门统计数字,2011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125.33万人次,其中赴台个人游3.03万人次,居各客源市场之冠。
农业大国,城乡巨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关注三农,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八连增”,粮食储备超过5000亿斤,是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国家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那些曾经的乡村,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向前延伸,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城市长大了,城镇增多了,大量农民变成居民。这一切缘于一个巨大的跨越——中国正经历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社会结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年均增长2096万人。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3%。这表明,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我们已经告别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中国文明史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
宁波滕头村良种培育中心。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深圳一家工厂的新员工准备登车奔赴郑州的基地接受岗前培训。2012年2月2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例达到了51.3%。有关人士指出,中国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史上实现城市化高速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其成就令国际社会瞩目。
浙江宁波奉化市滕头-溪口旅游景区是中国旅游界最高级别的5a级旅游景区。2010年滕头以世界唯一乡村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近年来,滕头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发展道路,经过调整优化,传统农业得到提升,建立了高科技蔬菜瓜果种子种苗基地和植物组织培育中心,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格局基本形成。以房地产、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全村上下非常注重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04年7月,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提出,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成为历史。
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节约,又好又快
中国发展方式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是从“快字当头”转为“好字优先”。坚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国决心不再以过度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举措,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国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护区,高原生态极其脆弱,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在那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友好”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
微山县逐步加大对微山湖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水质逐步改善,吸引众多鸟类在此栖息繁殖。当曾经重点污染的河流实现“条条有鱼”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水生态流域治理的成功,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的启迪。
2009年5月30日,“骑车逛运河,生态游通州”活动在北京京杭大运河畔举行。500余位市民响应“少开一天车”的倡议,跨上自行车以绿色出行的方式游览千年运河,观赏两岸的秀丽风光。“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甘肃敦煌的一处大型太阳能电场。面对世界能源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成为一种趋势。发展光伏产业,不仅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有利于完善和优化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还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北京怀柔的“篱苑书屋”,是一座由4万余根柴禾包裹外围的书屋。书屋整体造型简单、低调、拙朴,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书屋会有植物附着生长,随四季变化颜色,完全和村庄景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构建着和谐的生态文明。
基础设施,再上台阶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从青藏铁路到京沪高铁,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时期。百姓生活半径不断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出行更便捷。十年间,公路总里程由176.52万公里增长到410.64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串起了座座城镇,物畅其流,人畅其流。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农村电网线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通车,标志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全线贯通。这条“天路”,对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条铁路的建设也创造了人类铁路修建历史上的奇迹。
“电力天路”继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之后,在青藏大地上再次横空出世。数千座壮士般的铁塔高高矗立,数万丈明亮的银丝划出优美的弧线。正是这雄壮与妩媚,点亮万千“藏家灯火”。2011年12月9日,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正式投入试运行。强劲而稳定的电流直达拉萨,西藏电网与西北电网紧密连接,中国内地电网实现全面互联,根本上改变了西藏缺电的局面。
2011年9月30日,新疆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国道30线赛里木湖-果子沟口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初步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网络。不仅为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武汉,和谐号crh列车专用维护机务段。中国铁路事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成为中国历史上政府对铁路投资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建设水平最高、创新成果最明显的时期。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新成果的“国家名片”。
科技创新,国力提升
探月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千万亿次计算机、超级杂交水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一系列重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更不断突破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致力于让地球真正成为全人类的幸福家园。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搭载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10月16日,飞船安全返回,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7日,总计19分钟35秒的舱外活动中,42岁的航天员翟志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茫茫太空。此时,飞船正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约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已太空行走9165公里,由此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2007 年10月24日18 时05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球图像。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停留5天5夜,于2005年10月17日凌晨安全返回。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2012年6月24日,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并成功完成任务,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7020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在“蛟龙”号诞生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四个国家拥有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论上它的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社会公平,民生为先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民生保障取得历史性成就。
“最后一公里”原意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往往指的是城市交通枢纽距离出行目的地的最后一段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是近年来百姓的迫切需求之一。北京万寿路街道的“幸福万寿路”社区循环小巴服务了周边居民,受到了很好的评价。
2011年3月4日,山东邹平县码头镇村民在新农合医药费报销处报销。中国新农合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趋完善,运行平稳。2011年,全国参合人口8.32亿,参合率97.48%。新农合制度产生了“农民得健康、卫生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社会得和谐”的良好效应。
2009年9月1日,广西昭平县逸夫小学的孩子们高兴地领到了免费教科书。当日,是广西昭平县中小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全县194所公办中小学校的6万多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被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开始新学期的学习。惠民政策表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力度,改革举措彰显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坚持。从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学生,到中等职业院校的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再到高等教育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短短几年,我国教育免费的惠民政策,从点及面,覆盖人群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文化发展,创意兴起
党的十六大首次将“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以区分,为随后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在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目标和路径指引下,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文化生产力被激活,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在中国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向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这一主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标志着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有力推进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改革十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国产动画生产由2004年2.2万分钟,发展到2011年超过26万分钟;2011年,中国网络文学拥有作者100多万人,用户1.94亿,超过网上电子商务用户。
2012年6月30日,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的14名法国学生在湖北经济学院茶酒文化实验室学习茶文化。从2004年开办第一家孔子学院至今,中国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50多万人,这是中国教育系统第一次成建制、大规模走出去,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又一个窗口和平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拉近了中外院校的距离,也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文艺创作日益繁荣、精品佳作不断呈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等一系列主旋律题材影片取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
拥有优势资源的中央电视台和民间纪录片公司和个人密切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成功拍摄出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种成功模式也被文化创意市场越来越多地借鉴。
2012年7月26日,上海,第10届chinajoy游戏展正式开启。以chinajoy游戏展、深圳文博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大型活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2004年8月10日,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演职员在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大会上合影留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文化系统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循序渐进,一步步攻坚克难,终于圆满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2061家完成改革任务,完成率超过98%。这份亮丽的成绩单为国有文艺院团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对危机,抵御风险
非典疫情、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我们经受住了许多灾害、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灾难面前,坚强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世界也给予了中国有力的支持,语言、文化不再成为阻隔心灵沟通的障碍。
2008年6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即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结构性的减税,使企业恢复活力。同时,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通力合作。经过艰苦努力,中国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面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危机的多重考验,中国的危机应对日趋成熟,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2003年春,北京,医护人员奔赴抗击“非典”的前线。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这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的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进入攻坚阶段;一座抗击非典的伟大长城,巍然矗立起来。
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突袭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一时间,城乡交通、电力、通信等遭受重创,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损失巨大。面对这场冰雪灾害,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投入抗灾工作。一批批救助人员从祖国各地赶赴灾区,一段段感人的英雄模范事迹和普通百姓守望互助的动人故事涌现在抗灾第一线上。
面对救援者,老妈妈伸出大拇指,深情的说:“你们是恩人。”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国外出访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访问提前回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并两赴灾区查看灾情,慰问灾区干部群众,指挥抗震救灾。截至2012年8月31日,玉树灾后重建已到位中央财政资金186.8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4.71亿元,社会捐赠资金54.78亿元,企业、个人自筹及贷款11.79亿元,合计268.08亿元。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为3年重建赢得主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四川省汶川县。人们平静的生活以及他们厮守了一辈子的家园,在一瞬间就被这场8级的大地震彻底打破和摧毁。成千上万的生命在刹那间被埋入瓦砾之中。在灾难面前,可以看到悲戚,看到伤痛,但同时还可以看到坚韧,看到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生死不离的倾力救助,看到“一切为了生命”的神圣理念,看到中华民族遭遇危难时的无比坚强。
都江堰,地震灾害后重建田园般的新家园。残垣断壁的灾区废墟之上,美丽的新城拔地而起。中国政府实现了三年重建灾区的承诺。原定三年完成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用了两年时间便基本完成,这被国内外媒体解读为“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并称之为“ 中国奇迹”。
大国形象,世界舞台
中国的视野更开阔、胸怀更开放。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国为世界搭建了一个个壮丽的舞台,展现了文明古国的现代形象。在这些舞台上,世界在感知中国,中国在融入世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古老而崭新的中国将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200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60周年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这是新中国的第14次国庆阅兵,也是迈入新世纪的中国第一次举行盛大国庆阅兵。长安街上,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和12个空中梯队,100%中国自主研制的装备,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60年强军之路。十万群众、六十辆彩车组成了36个游行方阵,描绘出祖国大地新美的图画。
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从2010年5月1日到10月31日的184天里,上海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成为展示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成就的舞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2008年8月23日,北京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项目自由自选决赛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美国队队员入场时,打出“谢谢你,中国”的条幅。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在16天里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和85项奥运会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激情乐章,描绘了团结、友谊、和平的壮丽画卷。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上评价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责编:蔡永华 胡盼丽)